叉车

AI将取代现在40的工作我们该如何培

发布时间:2023/6/12 18:19:12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http://www.znlvye.com/m/

年,《AI》电影大火,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在生活中大规模应用还只是一个幻想。如今,短短十几年,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电影走进了现实。

上个月,AI机器人艾达Ai-Da展示了她的创造力,她在牛津大学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现场根据橡树创作了一幅画。主办方说,不同的机器人即使看的是同一棵橡树,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敢问:这和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最让常爸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年初亮相的机器人索菲娅Sophia。不仅外形逼真,和人聊天的时候会倾听、思考,举手投足转身,还会捕捉对方表情、声音、手势,有自己的情绪,甚至很多回答的内容也基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很感性。

不得不说,索菲娅太像人了,当她想起一个笑话忍不住笑起来的时候,常爸刹那间觉得真实和虚拟的界线已模糊。

更可怕的是,和索菲娅有着一样智慧的小索菲亚即将面世。它可以教孩子学编程、STEM、AI、数学,陪孩子走路、唱歌、讲笑话、聊天,Hanson公司说正在接受客户预定,今年年底交付。

这不就是电影AI真实上演吗?机器人变聪明肉眼可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不是能看到机器人玩伴、机器人老师、机器人保姆,甚至一切机器人工作人员?

这个想法不疯狂,现实已经有人的工作受到了机器人影响。

年,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调查了4,名美国人对机械自动化的看法,有6%的人说自己的工作、工资已经受到影响。更多的人(72%)表示对自己工作担忧。

担忧的(绿色柱)远远多于持乐观态度的(蓝色柱)

AI成真,对我们来说不是情感片,而是灾难片:机器开始跟人类抢饭碗,以后我们孩子可怎么活?

机器包围人类?机器正在占领一批岗位

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说出来你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都朝不保夕。

机器人首先要代替的就是那些不需要动脑子、机械重复的“熟练工种”。工厂自动化程度将更高——这可是机器人的老本行。

最典型的是运输行业,自动化已经渗透到各个环节。京东的无人分拣快件仓库,是世界级标准。早在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在大学里推出送零食的小机器人。今年,京东也有无人送货车走上街头。可以预见,不久满大街跑的将不是外卖小哥,而是外卖小车。

紧接着就是跟运输密切相关的零售业,现在沃尔玛、迪卡侬、便利蜂的自主付款机使用率很高,收银员很少,去年,马爸爸的无人超市出现,怕是未来上架清点都不再需要人工。

一些快餐店,大厨、点餐送餐都换成了机器。一双机械手,做得了工厂流水线,也做得了汉堡、披萨、咖啡,甚至调酒,记得国内还曝过土味儿炒面机器人。

做披萨冲咖啡

只专门调酒,不负责陪聊的调酒师

一些思路固定的白领工作,也可以用高级点的机器人代替。百事可乐使用机器人事专员Vera,能9小时面试1,名候选人,然后邮件通知应聘者和HR。亚马逊、谷歌、微软,也让机器HR招聘叉车工、销售等基层员工。

未来,AI还可能取代会计、金融分析、股票交易、营销、法律、安保和其他领域的许多“白领”工作。在《超级AI》(AISuperPowers)书中,李开复预测,AI将在15年内取代40%的工作。

根据麦肯锡估计,有69%的现有技术可以被AI优化。具体到不同行业,AI的参与程度各有不同。从航天国防到旅游行业,AI未来能创造的价值超出现有技术30%到%不等。麦肯锡还做了一个不同行业AI潜在价值的排行榜,使用AI越多,被代替的人工就越多,间接反映了该行业失业率。

AI超过现有分析技术的潜在价值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儿焦虑甚至绝望?

Nonono,这可不是本文的初衷。

机器的局限性,注定无法全部代替人类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机器也有局限性,缺陷需要人改善,它做不到的工作需要人做,这就是孩子们的工作机会。

机器接收的信息本质是数据,但不是所有情况都能量化成数据。比如食物、物体质感、气味、现场音乐会的氛围。而且,即使能量化的东西,收集其海量数据也是一大难题。

前段时间,新京报就描述了一个为AI收集数据的过程

再者机器自己很难从人类角度解释大型复杂模型,也不会举一反三,自主经验迁移。机器能识别笑容,但尚且不能识别笑是因为开心还是伤心。阿尔法狗精通国际象棋,但是不会自学玩纸牌,依旧需要人来输入规则。

而且,机器的数据和算法经常存在偏差,也需要人类不停地纠正模型。

就拿天气预报来说,四季变化虽然有规律,但是年年天气变化不一样,具体某一时段的天气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需要不停地更新预报结果。

战斗天使:阿丽塔

AI的这些局限,注定它时刻需要很多人辅助。

机器成长的过程,需要帮它量化万物的大数据专家,教它如何思考的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教它如何直接和人类沟通的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设计师,机器执行层面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各种材料、结构工程师。

机器应用到各具体领域,还将需要数据科学家和AI专家所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这需要的不是程序员,而是既了解AI的思考方式、又在具体领域深耕的功能专家。由于情况不断变化,机器需要不停地调整,功能专家将一直存在。

年世界经济论坛(WEF)预测,到年,AI会导致7万个岗位消失,但是同时会创造1.33亿个新职位。

整体看,AI带来的不是灾难,而是更多工作机会,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好事情。

孩子能为AI时代到来做什么准备?

家长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还像以前一样机械地刷题学习解题套路,对传统考试有用,对找工作有害无益(而且现在题目也是越出越灵活了,死记硬背也难以拿高分)。把孩子思维固化了,更容易被AI淘汰。家长也不要以孩子早早会背几首诗、没上学就对九九乘法表倒背如流而沾沾自喜,这种机械记忆能力,表演性很强,但在AI时代,其实并不是孩子在社会立足的关键。

那孩子能跟AI比什么呢?未来在到处都是AI的公司里,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觉得这两点是最可行的:

●要么走近AI,学会“如何和AI合作”

●要么远离AI,做它做不了的工作

走近AI,可以做开发机器人的工作,这就需要用到编程、材料、机械等知识,本质上还是数字、数学,科学技术。还可以研究机器人的思维模式——算法,当然这更需要严密的逻辑。

走近AI,可以在有机器人应用的企业工作。想让机器解决问题,需要自己先发现问题,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缺。

机器算出的结果,现实意义中是对还是错,自己要会判断,这需要反省能力。观察反省,属于人的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

“远离AI”,做AI不擅长的事。那什么是AI不擅长的呢?

Chatbots无法通过图灵测试,证明AI目前还没法和人类真正沟通。远离AI,需要孩子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切需要情感流动的工作,AI能当顾问、助手,但不能当决策者。

任何工作场景都离不开团队合作,无论是想安慰人,还是想说服人,激励人(即领导、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强大的同理心,先理解对方的心理。

具体到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这意味着什么?拿背诗词这件事举个例子:单纯让孩子机械记忆诗句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品味诗词去理解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能力,有助于孩子以后从文学、艺术作品中与作者跨越语言、时空沟通,这是成为艺术创作者(编剧、导演、画家、作家)表达自己的基础。

咦,说来说去,AI时代需要的能力,还是思辨能力、逻辑能力还有理解和处理情感/情绪的能力,和现在好像没什么差别!

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所需要的底层能力,并不见得会因为AI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很可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

常爸一直以来看重的、想要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在之前发的很多篇文章里都有涉及,简单来说就是深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描述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检索知识的能力;

言之有理,需要有逻辑严密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有同理心,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讲道理,才能更为对方所接受;

言之有序,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一个合格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都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而这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我相信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化,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才的底层核心能力始终不会变,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恐慌AI的到来。

其实,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不是与人为敌。它和洗衣机、扫地机器人一样,目的将人类从繁复冗长的日程routine中解放出来,更有时间精力去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更高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示)

想一想,电脑手机出现的时候,我们父辈那么恐慌,我们不是照样有工作可以做?未来AI时代到来,孩子照样可以生活,而且会活得更好。所以,淡定些,静下心来,继续着眼于孩子几大底层能力的培养,把孩子培养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人,无论将来技术如何变迁,孩子自然会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0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