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叉车 >> 叉车优势 >> 你得到想要的工作了吗送给转业战友的话
事关后半生,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转业,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怎么走、如何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是去年转业的,在离开部队到定下单位的大半年时间里,经历了彷徨、喜悦、挫败和重新振作,深感转业后面临的抉择虽多,但最关键处还在两步。
第一步: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战友M今年递交了转业申请书,虽然铁定了心要走,但对转业后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总感到犹豫不决,就在群里请教各位老哥哥。一谈到转业的问题,大家立马活跃起来。
老五是坚定的体制内反对者,认为留在体制内都是不思进取的LOSER、是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混子,自己转业后放弃工作开了一个书画室,年入30万+。他给小M的建议是不做体制内的猪,要做体制外的人。
小梅毕业入伍刚刚2年,宁可复原,也不要转业。“我的朋友自己考了叉车驾驶证,在珠三角地区月薪+,比在里面好多了。”
H不认可体制外的说法,“体制内安逸、舒适又没有风险,最适合部队回来的人养老。”
大家各执一词、各有道理,M听了以后更感迷惑。我告诉M,大家说得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不是一道对错题,而是一道阅读理解题。首先让我们对比下优缺点:
从工作自由看,体制内朝九晚五,虽然轻松但受约束;体制外无拘无束,但每天都是假期也就意味着没有假期,想成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从工资待遇看,体制内比较稳定且比外界想象的高,例如政法系统的工资就能够达到8k左右,但没有上升空间;体制外下无底线、上不封顶,关键看个人。
从发展前景看,体制内大部分人属于一眼望到头,无非就是正科、副处退休;体制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更多的机遇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知彼更要知己,比选择更重要的是对自身要有清醒的定位:
一思能力。关于投身社会成功的例子,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最出名就是华为的任正非。我自己身边也有一些成功创业的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比如上面提到的五哥,因为能书会画,所以才有放弃工作的底气。身边离开体制发展得比较好的几个朋友,有的会研发软件、制作网页,有的会写作摄影,拿过国内的许多奖项,有的家底雄厚、擅长经营。这些能力对于体制内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或者可有可无,但对于体制外来讲,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没有就会寸步难行、头破血流。我在部队时有一位老领导,40岁时已经是副师,却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突然选择下海经商,最后因为不善经营创业失败。年前聚会时谈起当年的选择,他也是深有悔意,总结经验就一句话,没有做自己擅长的事。
二思心态。很多人离开体制的原因是不想受气——领导的气,机关的气,同事的气,总觉得社会上人人平等,离开体制就可以放飞自我、无拘无束。事实上,在体制内受了气还可以一走了之,步入社会就再也没有退路。朋友周哥做过某公司湖南地区的区域经理,后来辞职考上了公务员。因为在单位经常被领导无端批评,同事常常笑他回来自找罪受,我也不理解他的选择。周哥跟我说:“我在企业的时候。有一次竞争一个项目,连续干了3个通宵,最后因为公司的产品问题没有拿下。但是老板照样把我们骂的狗血淋头,因为在企业没有努力,只有成果。在那里,多数人干不了3年就受不住走了,年龄大还能留下来的,都是忍气吞声受尽委屈。跟那时比,现在这点气算什么?”周哥的话饱含着在外闯荡的辛酸泪,那些刁难、指责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委屈,甚至是一夜归零的挫折,没有一颗大心脏仅靠些许意气是无法面对的。相比而言,我们一些同志因为几个老班长管不好就撂挑子不干,因为领导批评了一句没用就高喊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了复杂的社会上恐怕连3秒钟都“活”不过吧。
三思家庭。去年转业干部选岗时,我们市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当事人老张没有来,反而是他的女儿和妻子来了。原来,老张跟家里就安置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他自作主张放弃了工作要出去自谋出路,家人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大吵几天了老张无奈妥协,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有很多人觉得老张的妻子女儿不支持他追寻梦想,但两位军属也有不得已的理由。一个是家里本身就不富裕,年轻时没有负担还好,现在女儿要上大学,老人身体日渐不好,经不起变数。二是老张在部队多年,家中全靠母女俩维持,好不容易转业了老张又要出去创业分居,那不如干脆散伙算了。这两个观点确实在情在理,可见转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选择,爱人的支持、子女的认可、长辈的期望是我们在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钱钟书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面对体制这道围墙,我们不能总是在羡慕中迷失方向,而要在自省中找准出路,因为成功只属于智者。
第二步:选单位和选编制
9月已至,新一轮选岗即将开始,面对五花八门的单位,各种各样的编制是不是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关于这其中的区别、门路我不再啰嗦,推荐大家去看看网上的详细介绍。今天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你对上面的问题了如指掌,也要小心选岗时意想不到的陷阱。
行政单位≠行政编制。大部分干部转业时,有一个共识,就是要落到行政编制保住公务员的身份,这也是选岗的重要标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在选岗时选的是单位而不是编制,即使你选择了行政单位,也会面临被分到参公编、事业编的情况。老张是我去年转业的战友,因为综合评分高选岗时排到了第一顺位,左思量右考虑,他选择了水利局。报到那天,他喜滋滋的去了,没想到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告知老张的编制是事业编。尽管老张一万个不服气,但是各级部门的态度也很强硬,一口咬定选岗时只说了单位没有明确编制。最终老张也只能哑巴吞黄连,有苦不能说。这样的事情每年都会发生,大多数单位的编制都比较复杂,安置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对待转业军人的态度和单位本身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探清情况,尽量避开遗留问题多、行政编制少、安置压力大的单位。
选岗≠定岗。何教在边防呆了20年,与爱人聚少离多,去年终于熬到转业后,打算留在市区离家近点的单位方便照顾家庭。选岗那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家只有几步远的工商局,等到报到那天才知道,工商局下属还有工商所,而他被分到了离家60公里的基层所里。不管他怎么解释,单位也不愿意重新调整,领导说法很官方,新同志都要下基层锻炼。无奈这个40岁的“新同志”只好又过起了两地分居的日子,更让老何郁闷的是听所里的同事讲,能走出去的人几乎没有。有多少战友跟老何一样,被二次分配打乱了手脚?什么样的单位会遇到这样的二次分配?简单的说,就是有直属机构的单位,例如工商局、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农业局等等,这些单位都有直属的基层所(队),原则上都可以安置转业干部。如果你选择了这些单位,就要做好再分配的心理准备。
转业对军人来讲,是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抉择,其中的艰辛、不易不言自喻,只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面临转业或者已经转业的你一点帮助,在摸索前行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文:ago黄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