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

疫情第三年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变了

发布时间:2025/3/9 13:36:28   

夏季的热浪和复工的人潮是一起涌上街头的,面对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人被焦虑裹挟着前进。

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面临很多的挑战,交通运输、原料供应、上下游协作,处处都是考验。看似回归正轨的职工们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从寒冬中完全复苏,需要时间。

但越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人性的温暖就越弥足珍贵。疫情可以改变人们的物理距离,但却把企业与员工的心栓得更紧更实。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太多企业与员工互相坚守,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

医院最老的员工,医院还没有改制前,她就是这里的护士,一个月10个夜班的日子,她做了23年。

今年3月末,疫情又一次打破了当地的平静,汤原县医护人员力量不足,万分危急时刻,医院接到支援任务,已成为护理部主任的赵丹临危受命,从接到任务,到20人援疫队伍的集结完毕,仅仅用了2小时。

医院一早也为驰援队伍准备好红色冲锋衣、充裕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凌晨四点,整个城市还沉浸在朦胧的月色中,红色的身影已经在夜里穿梭。

短暂的出征仪式上有掌声、有赞歌,但当人们谈论着医护人员如何勇敢时,作为“老大姐”的赵丹心里却倍感沉重。“队伍里医护人员有的20多岁,有的40多岁,不是父母的孩子,就是孩子的父母。脱下防护服,也都只是普通人。我当时心里的信念是怎么带人走的,就要怎么把人带回来”,她回忆。

医院护理部主任赵丹与支援汤原县的医护人员

在汤原县援疫的一个月,失眠是常态。从喝水到消毒,赵丹每天都事无巨细地叮嘱着20位援疫医护人员,她知道在彼时的环境里,每一个人的任何一瞬间,都会有无数种可能发生。直到抗疫结束,全队完成14天隔离期,看着全员阴性的核酸检测表,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下来,“医生也好,护士也好,首先也是一份职业,要救死扶伤,也要让自己安身立命”,赵丹说。

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个暖心的细节,谈及后辈,赵丹常常称他们为“孩子”。在这次驰援归来后的一周,就是国际护士节,对于送孩子们什么礼物,赵丹早早就有了心里打算,23医院模样大变,可高纬度的冬天依然像23年前一样又冷又漫长,一年12个月,有8个月都是秋冬。

医院的夜班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作为护士半夜取药,上楼下楼,带回来一身寒气,于是还在隔离期间的赵丹,就和同事一起,为全院的医护人员定制了一批针织开衫。从十几个样品中选出最暖和的,黑色为底,红白两色镶边,宽宽大大,方便套在护士服外面。

毛衣的领标上有两行特别的字是她拟写的:青春与白衣相伴,岁月与燕尾同行。这是她对后辈们的叮嘱,也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很快针织衫就成为护士们值夜班的标配,深夜里赵丹向护士站走去,此时的住院部寂静,偌大的走廊里,只有护士站亮着灯,她远远地望见年轻的护士从病房走出,轻轻带上门,将手揣进针织衫的衣兜,那一瞬间赵丹脸上荡漾起舒心的笑容,“我希望能够让每天照顾病人的‘孩子们’也感受到被照顾”。

中东地区是海马汽车重要的海外市场,疫情发生前,中东长期驻扎着20多位海马汽车的中方员工,年以来,海马汽车将这个数字缩减到4人左右。

“外派员工要承受疫情风险”,海马汽车技术工程部长王大法的心里总是压着一杆重重的“秤”,只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在海马汽车外派员工的行李中,有着足够的抗原试剂盒,公司要求他们每48小时就要自测一次,合作方的工作人员每周也都会进行核酸检测。“在中东,公司是有公车安排的,为了降低感染的几率,疫情期间公司规定不允许外派员工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通勤都由自家的海马汽车承担。同时,也与当地的医疗机构提前沟通好了应急预案。”王大法说。

海马汽车技术工程部长王大法

当然,即便做好了各项防备措施,与国内迥异的生活环境还是会让外派员工不时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在精准的核酸结果得出之前,王大法的心都悬在半空。中国与中东有5个小时时差,焦灼的等待有时发生在深夜。“每次我们收到‘阴性’的员工核酸报告后,总部的同事们才敢安心入睡。”

海马汽车对员工的照顾,不仅仅体现在基本的疫情防护上,身处异乡,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总部同事们的心。

海马汽车外派员工

中东气候极其干燥,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仿佛一座无形的火焰山横贯整个大陆,所有的土地都在经受着炙烤,喝水是当地生活的头等大事。王大法说,“我们第一次去中东的时候,会像在国内一样从水龙头中接水、烧水,不久后就有同事感到身体不适,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中东的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硬度很高,外来人员不适应,最好喝矿泉水。”

得知这一情况,海马汽车总部的后勤,紧急从国内调运了一批软水机到中东的办公和居住地,当地的硬水经过软水机处理之后,终于可以直接饮用,外派员工们也告别了隔三岔五上街采买矿泉水的日子。开拓海外市场的艰辛,也被一台台软水机的涓涓细流所冲淡,也浸润了以王大法为代表的外派员工的心田。

将视线从海外移回国内“珠城”—蚌埠。从蚌埠市区出发,向东30公里,在高速公路和省道交错的地方,就是雅克菱口腔用品的生产车间。

陈新胜是这里的车间主任,他通常会比班车时间早到二十分钟,有条不紊地检查、清点、准备。进入车间前,他都会先去食堂拿一杯绿豆汤,然后带进恒温的车间。“最近这段时间,安徽一直是高温天气,面对高温的炙烤,公司给我们准备了绿豆汤解暑,也会经常发放一些藿香正气水等防暑必备品。”

雅克菱车间主任陈新胜

在进入生产车间前,陈新胜穿戴上了全套的工作服和头套、手套、鞋套以及口罩。我们看到,在旁边其实摆放着不同型号的口罩和手套,以及半箱未拆封的耳塞,但陈新胜并未戴上。谈及为何,他表示,雅克菱对于每一件劳保用品采购,都是要先拿到一些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样品,分发给大家试用,再结合大家的使用反馈确定最合适的产品。“耳塞是因为以前我们生产车间中有个别机器噪音比较大,虽然没有达到噪声标准,但还会让员工带上耳塞。现在随着车间机器改造完成,耳塞已经用不到了。”

耳塞也好,头套、口罩也罢,对于员工来说这是工作的必备品。但对于雅克菱而言,精挑细选适合的劳保物资,是对员工的负责。虽然现在随着车间机器改造完成,噪声和耳塞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却是工厂对员工用心的一份见证。而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在意外情况到来时,无形之中把所有人的心拧成一股绳。

雅克菱车间主任陈新胜

不久前的一个周日,一场暴雨突如其来,积水倒灌进雅克菱的原料仓库,水位上涨很快。彼时,陈新胜刚好在工厂值班,眼看积水已经漫过货架的底部,他叫上几个值班工人,手提肩扛转移原料。

急需人手的消息通过群聊传开,暴雨中,工人们骑着电动车从工厂的四面八方赶来,第一个工人抵达时,距离群消息发出不过几分钟。十几个工人挽起裤脚、踩着拖鞋,七手八脚将原料搬上叉车,到原料全部转移结束,仅仅过去2个多小时。

也是在那个时候,冒着热气的包子出现在食堂,雨声、说笑声、电动车的鸣笛声填满休息日的工厂。到陈新胜和工友们离开时,已经天黑,大家裤管湿了半截,电动车再次驶入雨中,少了来时的匆忙,车轮卷起点点水花,倒映出“以厂为家”的故事。

雅克菱的生产车间是观察时代的微观视角,而日常为企业提供产业服务的刘硕所看到的则更多是企业的“群像”。

他的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重心是走访园区中的各家企业,深度挖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需求,再协同团队提供政策、活动、技术、金融、空间等资源对接服务。“最忙的时候每天走访的企业数量能够达到20家以上。”而目前,他所负责的园区常驻中小企业总共达多家。

中孵高科园区O2O运营服务事业部副总监刘硕

常年奔走在“一线”与中小企业“面对面”,使得他对于企业的需求变化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原以为受今年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愈发艰难,会忽视职工关怀,但我在园区中看见的却恰恰相反。”

“今年上半年,我接触到的很多园区中的企业,每两周就会为员工发放消毒液、洗手液和口罩。并且很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发放防疫用品,兼顾到他们员工的家人。”刘硕说。

中孵高科园区O2O运营服务事业部副总监刘硕

除此之外,刘硕在工作中还发现,很多企业还会给员工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关怀服务。王珂(化名)是园区里的老面孔,也是刘硕的熟人之一,一直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1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