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叉车 >> 叉车资源 >> 唐山市古冶区应急管理局抗疫事记中国
“工作再累,咱们也要咬咬牙,雪再大、难度再大,咱们也得再坚持,一线人员等着这些物资呢!咱们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实事”,古冶区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区应急保障组副组长甘晓明一边搬物资,一边对同事说。2月14日,古冶区普降大雪,区应急保障组顶风冒雪,把一件件疫情防控物资分发到防控一线卡点,为疫情防控“战士”送上光和热。
闻令而动严守第一道防线
年1月31日晚上10点,唐山市古冶区民生大厦5层,古冶区应急管理局,灯火彻夜通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古冶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急保障组办公室就驻守在此,由甘晓明亲自挂帅从局里抽调了15名精兵强将,进行疫情防控和复工安全双线作战,全体干部职工立即取消春节休假,坚守各自岗位,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疫情就是命令,我怎能安心在家过年!”应急保障组成立开始,没库房、没物资、没制度,为迅速上手,1月27日,大年初三早上,甘晓明囫囵吞下一口早饭,把碗一推就往市应急保障组赶去,向主要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和分管处室取经,把古冶的困难及时向领导汇报,努力赢得了上级支持。
回到单位后,甘晓明马不停蹄地召开全局会议,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周密安排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
晚上6点多,工作终于有了头绪……这一忙,又是整整一天。
“我们必须要对得起‘应急’这两个字。在防疫的紧急状况下,我们应急管理局要发挥作用,展现‘大应急’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高度信任。”甘晓明说。
这项前所未有的大考打破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即有的监管及协调范畴,蕴含高度的政治责任,考验古冶应急人的勇气、担当与智慧。
根据古冶区委、区政府安排,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吴志勇主管古冶区防疫物资的入库、登记、发放等工作。
为摸清古冶区疫资企业情况,吴志勇大年初二就到疫资企业了解生产情况,根据疫资企业生产能力,制定防疫物资发放计划。为了程序更顺畅,他亲自设计了入库、出库、发放流程和制度。为保障每一笔物资当日入库,他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最晚甚至到凌晨。
2月14日早上8点,吴志勇冒着大雪去各乡镇(街)了解物资需求。“城区几个入城口是重点,与其他县区紧邻的乡镇是重点,武汉返乡人员是重点……”去走访的路上,吴志勇思考着。
春节期间返乡人流多,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必须要求全区24小时全面设卡,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查登记。作为负责全区卡点帐篷、棉被、棉大衣等应急物资发放的他,得第一时间把物资配送到位。想到这里,吴志勇的脚步更快了。
回到单位后,他连夜冒雪接收发放棉衣、电热毯等防疫物资,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士”们解决了保暖问题。
吴志勇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疫情在哪里,共产党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鲜红的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党员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唐山58例确诊病例中,古冶区始终保持了0的“战绩”,守护了古冶的安全家园。
舍小为大坚守指挥最前沿
“抗击疫情,就是与时间赛跑。”甘晓明深知责任之大,任务之重,按照局党组的部署,他组织相关人员首先从积极筹措防控物资入手,抓紧开展防疫保障服务工作。
大年初一早上7点,晨光熹微,甘晓明在办公室一夜未眠,他用冷水洗了把脸,便召集全局小组成员开会研究方案,随后陪同区领导入企入部门调研,了解物资缺口和区内疫资生产企业情况。
当得知集川、巴克具备生产消毒液能力时,甘晓明眼前一亮,第一时间找到企业负责人,帮助他们连夜部署开通应急绿色通道,找原料,协调运输,仅用3天时间企业就恢复了生产,为全区及周边县区提供了消毒液原液17吨。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区内医用防护服、口罩、红外测温仪紧缺。“群众要的是口罩,不是口号!”甘晓明打起十二分精神,使出十八般武艺,多方协调,把视野投向省外、甚至海外。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4日晚,小组工作人员连夜赶到北京领取区长张雪梅帮忙协调的从日本购置的测温仪台,将物资归入疫情防控应急保障组物资储备仓库,并陆续向各乡镇街村居及各有关部门发放。
“当前,防疫物资非常紧缺,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甘晓明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摸清一线职工在岗的真实需求,他两天就跑遍了局所属各单位和不同的岗位、一个工种一个工种的现场了解,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现场登记造册,分类管理,明晰台账,奠定了“精细保障”的基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截止到2月25日,应急保障组已累计向乡镇街、各有关部门发放应急保障组累计发放消毒液16.吨、手套支、口罩14.万只、防护服套、测温计台、酒精斤、方便面箱、护目镜个、火腿肠20箱、四季抗病毒合剂49箱、隔离服套、保温杯12个、矿泉水箱、牛奶箱、棉服件、流动音响35个、电热毯30条、消毒灯10台、书画作品幅、应急灯20台、警示坎肩18件,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储备了“弹药”、积蓄了力量,成为防疫一线人员背后坚强的后盾。
面对物资和人力双重匮乏的窘况,众多古冶应急人主动请缨,连续到最前沿作战。防震减灾科科长张志强也是其中的一个。
腊月二十九下班回家,张志强正盘算着这个春节带着家人到北京去游玩,贴补一下一年忙碌工作未陪伴家人的愧疚,却怎么也没有想到疫情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我年轻,我明天就去上班吧!你们要做好防护,等我回来。”他主动请缨,大年初二和妻儿道了一声愧疚,就来到了单位,开始担负起防疫物资的保障工作。
“虽然也很想跟家人多呆几天,陪伴家人。但是使命在肩,我只能放弃小家。”张志强牵头负责区防疫物资的发放工作,工作伊始,没有经验,无章可循,张志强就到疫资企业了解生产情况。1月26日凌晨1点,张志强完成了询价工作,要求供货单位晚上不休息准备所需物资,敲定供货时间和地点,第二天一早相关应急物资及时到货。第一批采购物资到货时,供应方突然告知运输车辆紧缺,物资不能及时到位,得到消息已是深夜,他立即协调车辆,亲自带车到生产厂家连夜拉回物资,由于晚上找不到装卸工人,全程装卸都是他和驾驶员亲自完成,看着应急物资全部到位,张志强揉着发酸的眼睛,露出了疲惫的笑容。
向险而行争做防疫暖心人
“喂,您好,请问昨天晚上拨付的口罩和消毒液发放到一线职工的手中了吗?”“喂,您说的这些物资我们正在加紧调配,今天下午2:30前确保到位,请放心……”
办公大楼内,区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秀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沟通,交流,叮嘱,确认……各种信息、各种诉求在这里汇聚、梳理、登记……
疫情当前,她主动请缨,参与到这场如火如荼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疫情刚发生时,古冶区防疫物资紧缺,她多次到市应急保障组协调消毒液原料、酒精等防疫物资,有时候奔走一天,顾不上喝一口水。和男同事一起搬运物资、处理文件、审核上报材料、发放防护用品……哪样都少不了她,同事们笑称她是应急保障组的保障组,每次加班,总能看到她为大家服务的身影。
同为应急保障组办公室成员的丈夫马超,和罗秀梅是夫妻,更是战友。每一天发放完成后,马超还要加班加点完成库房清点,完成自己工作之余,每次物资搬运、物资发放过程中都能看到马超的身影。没有叉车,没有垫肩,没有劳保服,有的只有一双手套,一副口罩,为了第一时间到岗,第一时间卸货,他备战24小时待命。
2月1日,为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马超和同事冒严寒连夜将只口罩送至市应急保障组,回到单位已是深夜,他搓搓冻僵的双手,虽然疲惫,但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随着疫情的不断加剧,全区酒精物资匮乏。时间紧,任务重,那段时间,他的电话几乎就没停过。2月3日凌晨4点,马超就驱车到丰润的唐山市裕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将他们向古冶区红十字会捐赠的1吨酒精紧急运送至应急管理局库房后,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下来。
夫妻俩虽然同处一个战壕,但每天为防护物资奔波,这段时间两个人很难见上一面,家自然更是顾不上了,但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没负担,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们必到。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战士’,必须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真心必能赢得了真情,在全局的感召下,全区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捐赠御寒、防护物资,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士”们提供御寒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已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消毒液27.吨,手套15.69万支,口罩23.万个,防护服套,体温计个,医用酒精3.吨,方便面箱,护目镜个,火腿肠22箱,药品80箱,牛奶箱,矿泉水箱,馒头个,棉服6件。捐赠物资到位后,应急保障组加班加点,登记造册,完善手续,指挥区应急管理局全体出动,兵分几路,分工负责,不顾风雪,紧急搬运配送,为返岗返学人员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吃了“定心丸”。
又一天的任务完成了,傍晚的路灯把“战士”们的身影拉得老长,在瑟瑟的寒风中,在防控的第一线,古冶区应急管理局仍在继续,为全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记录者:孟炜通讯员:刘俊民)
责任编辑:许峻铖